情调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情调小说 > 诡三国 > 第2665章忠孝之本

第2665章忠孝之本

第2665章忠孝之本 (第2/2页)

『而今何为忠?』
  
  『又是何为孝?』
  
  两人辩了一圈,最终又是回到了『忠孝』二字上。
  
  因为这两个字,其实就是大汉的根本。
  
  也是很多分歧的要点。
  
  同时,也是华夏道德,政治理念的根本。
  
  是所有的风俗,所有的信念,所有的道德的基础。
  
  春秋至战国时期的社会是一个破而后立的社会,一方面因为原本的政治权威逐步丧失其地位,导致原本的社会结构也被逐步瓦解,在另一方面上则是大规模的兼并战争,政治权力体系和社会结构寻求转型,新的政治思想开始出现。
  
  诸子百家才有了诞生的土壤。
  
  而在诸子百家当中,对于忠孝的概念,都有相应的阐述。随着春秋战国社会状况的变化,诸子的忠孝观也随之发生变化。
  
  孝相对可能早一些,到了春秋时期,忠字开始出现,在孔、墨两大派别之中,无论是孔子提出的忠是忠、孝是孝,还是墨子以兼爱模湖二者的区别,都可以明显的看到人们对于这两个字的重视,以及对于这种理论的阐述。
  
  大汉当下的思想家,包括郑玄和司马徽在内的很多人,都多多少少会将大汉和周王朝相提并论,然后试图在春秋战国的那段时期当中寻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。
  
  进入春秋时期之后,周王室的权威不断衰落,同样的,在桓灵二帝之后,大汉的权威也是不断的衰败。
  
  春秋末期各个战国的兴起,虽说在初期各国仍承认东周的宗主国地位,但齐、楚、晋等有实力的大国逐步崛起,周王室在君统和宗统上的绝对地位已经逐步被忽视,同样的,如今大汉地方豪强的割据,也标明了汉天子的统治在摇摇欲坠。
  
  这种重大社会变革,直接地影响了文化。
  
  今文古文,山东山西
  
  都是文化上冲突的重要节点。
  
  大汉原本采用的天子中央郡县地方的统治模式开始崩塌,随之『忠孝』这个两字的定义也开始偏移,什么才是忠?什么才是孝?原本大汉的忠孝,是否在当下依旧可以延用?若是不能用,这个忠孝又应当如何定义?
  
  原本的政治关系开始崩塌,大汉神像的光华不再,家族世家地方豪强开始支配地方,『忠』字似乎开始模湖,『孝』字却被越发的强调起来。
  
  『忠』和『孝』从商周时期含混的政治一体概念,到了当下已经被切割成为独立的概念。
  
  举孝廉,为什么不是举忠孝?
  
  廉能代替忠么?亦或是孝能排在忠的前面?
  
  若是探查『忠孝』的根源,很多人会提及孔子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提及『忠』虽然多达十八次,但并无一处是对于『忠』下达的准确定义,其中还有七次是『忠信』连用,说明其实孔老夫子对于『忠』的概念其实也没有完全想好。
  
  至于早在春秋时期,就和儒家相抗衡的墨家来说,忠孝观念上也未能完备,『忠』字在《墨子》中多次出现,其内涵也不尽相同。虽然说墨子一派最终表现出了忠烈的一面,以全体自杀或是被自杀,消除了君王心中的不安,但是也标明其实墨家的『忠孝』和君王所想要的『忠孝』并没有什么联系,甚至是大相径庭的。
  
  之后孟子荀子也开始分裂,不仅仅是在性善性恶上,在『忠孝』方面,孟子和荀子也走向了对立。简单来说,就是孟子侧重于孝,认为孝比忠重要,而荀子则是侧重于忠,认为忠才是第一位的。
  
  之后大部分的『忠孝』理念,都是建立在这四个人的概念之上衍生出来的,比如韩非子将忠孝合为一体,其实也是一种变化。
  
  为了更加好的提供政治基础,华夏的这些学者们,围绕着忠孝两大观念,衍生出了各不相同的政治逻辑,故而可以说忠孝观对于整个华夏的封建王朝的社会发展,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  
  『忠』、『孝』二者作为基础的道德条目,在商周时期社会道德逐步从无到有,然后经过系列的发展,随着一代代的学者不断的研究深化,解释阐述忠孝之间的彼此冲突和相互包容,从而衍生了出华夏别具一格,与其他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脉络架构。
  
  『正经正解啊!』司马徽沙哑着声音高声喊道,『正经正解!当求其本源!舍弃一切繁杂修饰,直去其本!敢问忠孝本如何?』
  
  『忠孝之本……去除繁芜,直取其本……』郑玄的脸色呈现出了些不正常的红光,情绪上的激昂使得他似乎觉得天地都在旋转和扭曲,但是他依旧说出了最为核心的两句话——
  
  『尽己谓忠!』
  
  『尽责谓孝!』
  
  司马徽拍着手,『好!好!尽之人事,可谓忠孝!』
  
  两人相视,大笑。
  
  两个人最终达成了共识……
  
  没有神圣化,没有扩大化,没有极端化,没有模湖化,就是很简单的概念,很直白的阐述,最终定下来了对于『忠孝』的定义。
  
  『忠孝』是双向的,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概念,是一个道德上面的标准,而不应该是一个绝对化的,无前置条件的定义。
  
  当所有附加在其上的东西被完全去除,剩下的就是其本质上的含义。
  
  当一件事在面前,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其做好,就是对于这个事情的『忠』。
  
  这个事,或许是君王交待的事情,或许是百姓需要的事情,或是上对下,也或是下对上。
  
  『孝』则是一个人在家庭当中的责任。
  
  不分男女,无谓年长年少,但凡是家庭的一份子,自然就要为整个家庭尽责,对父母,也对于家庭。
  
  『忠』侧重于外,『孝』注重于内,而由『忠』和『孝』,可以衍生出『信』、『义』等等……
  
  两个老人大笑着,拍着手,然后不约而同的向后倒下。
  
  幸好两个人都是坐在席子上,并且地面都是木头的,所以两个人倒下并不会有多少直接的外部伤害,重点是身躯内部的损耗。
  
  『快!』华佗急急冲了进去,立刻开始给郑玄诊断,『气血亏虚,土水不足!痰瘀阻络,风邪入脑!尚存孤阳一脉……急用度厄汤!』
  
  另外一旁太仓淳于也是给司马徽诊断,『水镜先生只是心血略亏,应无大碍。』
  
  司马徽年龄小一些,所以当下郑玄的情况更为严重。
  
  有人急急送上熬好的汤药,可是郑玄已经是牙关紧闭,脸色发青,喂不进去。
  
  汤药沿着嘴角往外流淌……
  
  『以管引之!』华佗取了小竹管,然后掰开了郑玄的嘴,引药进去。
  
  郑玄还有吞咽的本能,汤水徐徐而入。
  
  华佗和太仓淳于都缓了一口气。
  
  能饮汤药,就还有得救。
  
  『我先来罢,』太仓淳于一手按着郑玄的手腕,一手则是取出了银针,说道,『我先以针相激……取云门,太渊,内关……祛除风痰,振其元气……』
  
  华佗略微思索了一下,『可!』
  
  为什么是太仓淳于先上,并不是华佗针灸就差,而是郑玄年龄大了,和生产之中的妇女一样是属于气血双亏的状态,所以更适合太仓用针。而华佗上的时候,那就真的是救急度厄了,大开大伐,金石其下,就算是抢过来也是大伤元气,对于郑玄身躯本元大有不利。
  
  因此若是太仓施针之后,能救过来,自然就是最好,若是还不行,才是华佗出手。
  
  斐潜站在堂下,他不懂医术,所以也帮不上忙,只能是看着太仓淳于取出了银针,然后扎在了郑玄身上,然后行针取气……
  
  另外一旁的司马徽则是被半扶着,正在饮药汤。
  
  忽然之间,天空之中,电闪雷鸣,瓢泼大雨倾盆而下。
  
  斐潜仰头望天,不由得说道,『昔日仓颉造字,天雨粟,鬼夜哭……今二人之论成时,风雷鼓,天地惊……今日所言,或当传世之论啊……』
  
  为您提供大神马月猴年的《诡三国》最快更新,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,请务必保存好书签!
  
  第2665章忠孝之本免费阅读.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和离后,神医王妃野翻全京城 十八道金牌追令,开局混沌道体! 越界心动 Apop之我在首尔当外教 NBA:开局满级力量,库里被我惊呆了 娇软美人在末世封神了 龙族:从西游记归来的路明非 赘婿出山 泥泞 股神传奇